中新网武汉9月21日电(唐业堡 吴淘淘)由中铁十一局承建的武汉滨湖路项目跨滠口南联络线不对称转体桥21日实现78度顺时针转体,成功跨越繁忙的京广铁路线,实现与新建线路精准对接。
转体前的武汉滨湖路延长线跨滠口南联络线不对称转体桥。 唐业堡 摄
武汉滨湖路延长线新十公路至石道线段工程项目位于汉口北物流园区,西起已建成的新十公路,沿途跨越规划环湖路、滠口南铁路联络线、京广铁路等,道路等级为市政公路主干道,设计时速为60公里。涉铁工程施工内容为跨京广铁路的转体矮塔斜拉桥及跨滠口南联络线的转体T形结构桥。
据中铁十一局项目负责人介绍,此次转体的跨滠口南联络线不对称转体桥左右侧长度分别为37.5米、40.5米,相差约160吨,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梁宽31米,转体总重量约8500吨。该桥不仅跨越既有京广铁路等线路,转体梁段长度不对称并且为曲线梁,需要对短臂端和曲外侧进行配重,使梁体重心与球铰重心吻合,称重配重精度要求高,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
转体中的武汉滨湖路延长线跨滠口南联络线不对称转体桥。 孙震 摄
为确保转体成功,中铁十一局建设者们联合专业机构对转体桥抗风稳定性、转体系统关键构造及转体稳定性进行研究,应用连续梁线形监控信息化技术、BIM建模技术等为转体施工“保驾护航”。同时,多次进行模拟演练转体指挥流程体系,提前1天进行了试转体,对转体桥的转速、点动位移、惯性位移值、启动牵引力、转动牵引力和球铰摩阻系数等关键参数和牵引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收集确认,提前分析预判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和预案,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转体。
为达到平衡转体的目标,该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转体桥同步称重与姿态调整控制系统”,并首次在本项目进行实地操作。该系统精准测定转体结构的各项试验参数,自动生成配重调整方案,将梁体的不平衡重量与偏心距直接显示在电脑终端,可以实时监控梁体姿态、平面轨迹等数据,最终使该转体桥的偏心距控制在4毫米。
此外,该项目还采用支座式转体球铰,该球铰具有方便安装、摩擦力小的特点,仅需要约57吨的力量便可以将梁体旋转至设计位置。项目团队全面总结了支座式球铰的精确定位和水泥砂浆安装工艺、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信息化监控等施工技术,为今后同类桥梁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转体后的武汉滨湖路延长线跨滠口南联络线不对称转体桥。 孙震 摄
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完善武汉北部黄陂区的路网结构和市政配套设施,还将助力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实现全国性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建设目标,对方便居民出行、提高物流效率和城市服务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完)
中新社广州9月21日电 (王华 蓝旺)中国南方电网公司9月21日发布《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提到,南方电网向香港输送100%清洁能源;对澳门输电能力提升30%。
南方电网公司21日举行《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暨2023年社会责任日(国企开放日)活动。报告称,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该公司自1994年向香港送电,至2022年底累计突破3000亿千瓦时,已实现送港电量100%为清洁能源;2022年度正式投产粤澳联网220千伏第三通道,对澳门输电能力提升30%,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入强劲动能。
在供电可靠性方面,2022年,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同比减少超20%,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东莞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进入1小时以内,达到世界主要湾区先进水平。县级供电公司实现配网不停电作业全覆盖,减少用户平均停电时间10.27小时,为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据了解,南方电网公司正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积极探索推进“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2022年,基本实现风电、光伏发电全额消纳;西电东送电量2156亿千瓦时,当中清洁能源占比80.7%;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57.6%。
此外,南方电网公司在“稳经济”中也有所担当作为。据统计,2022年该公司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0亿元(人民币,下同),如期投产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背靠背、闽粤联网、粤澳联网220千伏第三通道,投产发电广东梅州、阳江两座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拉动上下游产业链投资约300亿元,带动就业岗位约7.4万个,这些重大项目推进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完) 【编辑:唐炜妮】